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辐射荚蛏(Siliqua radiata)生物学的研究
刘德经 谢开恩 李正华 邹文钟 陈卫国 肖思祺
   2017, 39 (3): 172-180.  
摘要159)      PDF (2203KB)(581)    收藏
本文报道了2013—2016年产于长乐沿海的辐射荚蛏(Siliqua radiata)生物学研究结果,内容包括形态特征(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生态分布、群体组成、栖息环境、干露耐受力、食性、繁殖、生长等。结果表明,辐射荚蛏壳高与壳长直线回归关系H=0.3606L-0.0153;群体组成壳长分布频率(f/n)为0.44,最适水温为21~28℃,最适盐度为19.65~29.36,最适pH为8.0~8.4,水中溶氧量低于0.5 mg/L会引起死亡;栖息底质以粒级直径0.10~0.25 mm的细砂为主;耐干露能力差,气温33~35℃,干露24 h逐以死亡;胃含物以硅藻为主,亦有少量细砂;雌、雄异体,生物学最小型为壳长42.60 mm,壳高15.50 mm;个体绝对怀卵量为(12.3~16.2)×104粒,繁殖期在每年6—7月,个体产卵量为(6~10)×104粒,为沉性卵,卵径64 μm;水温(27.35±0.85)℃,用球等鞭金藻(Ischrysis galbuna)、扁藻(Platymonas spp.)为饵料,直线铰合幼虫经10~13 d培养,发育成壳长250~280 μm的稚贝,1龄贝平均壳长50.10 mm,2龄贝平均壳长79.20 mm,3龄贝平均壳长101.50 m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福建定海湾一次东海原甲藻与夜光藻双相赤潮浅析
李正华
   2016, 38 (2): 132-136.  
摘要153)      PDF (2012KB)(766)    收藏
通过对2010年6月7—13日发生在福建定海湾的一次东海原甲藻与夜光藻双相赤潮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并探讨了该次双相赤潮生消过程。本次赤潮暴发时海区表层水温范围为22.8~23.2℃、盐度范围为28.24~28.36;本次赤潮暴发后,监测结果显示该海区表层水体中夜光藻的大量存在对东海原甲藻的快速增长无摄食压力,而且在夜光藻大量存在的表层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及氨氮含量与正常海区相比均明显偏高,另外海区表层水体中东海原甲藻在赤潮暴发后仍能快速生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3. 福建长乐海区一次东海原甲藻赤潮生消过程分析
李正华
福建水产    2012, 34 (3): 196-202.  
摘要1146)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0年5月2-10日发生在福建长乐海区的一次东海原甲藻赤潮进行跟踪监测, 分析并探讨了该次赤潮生消过程。东海原甲藻可以在光照较强的气象条件下发生赤潮;本次赤潮暴发后东海原甲藻仍能快速增长并聚集,且其生长繁殖主要利用硝酸氮作为氮营养成分,另一方面该赤潮生物在赤潮过程中承受低磷贫瘠环境胁迫的能力较强。另外,对监测过程中海区各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本次赤潮限制因子有:硝酸氮、亚硝酸氮、水温以及盐度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